2025年08月28日
微信

访谈 | 不做“上帝”:一北方牧者谈界限、责任与成长

作者: 石伊泉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5年08月28日 09:21 |
播放

在当代家庭、职场和人际关系中,界限模糊常常成为冲突的根源。一位长期从事心理辅导的北方牧者李牧师指出,许多痛苦源于“越界”——父母替代子女成长、领袖伪装全能、人际关系责任不清。他的观点基于多年事工观察,强调“界限意识”不仅是心理健康的基石,也是一种信仰上的谦卑。

“界限意识”是一种谦卑

他表示:“人生常常有痛苦,是因为我们有越界的行为,或者是越过了上帝的界,或者是跨过了人的界。”

人类普遍存在“僭越冲动”——试图掌控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。在与上帝的关系上这表现为,人想要掌控感而忘记了等候上帝的时间;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为,试图成为他人的“上帝”,剥夺对方的成长空间。

“该负的责任却不让对方负,我们就成了他的主。这样的话,他怎么能够真正成长、负起责任呢?”他说。

在亲子关系中,这一点尤为明显。许多父母试图为子女规避一切风险,却没有给他们试错的机会。“孩子12岁后,他需要成长,有叛逆期,那就是想独立。他想独立时,你得让他独立。”李牧师举例说,“那如何让孩子独立?就是让他犯错,去承担责任呐。”

试错教育的“安全边界”

面对家长对“犯错”的担忧,他们问:“那犯错了怎么办呢?”

李牧师直截了当地回应:“我说那你告诉我,谁不犯错呢?犯错了那也有我们做家长的兜着。如果真是犯了错,孩子又承担不起,那我们家长会评估,也不会让孩子去做。”

这种理念类似于投资中的“安全边际”——允许波动,但不突破承受底线。这种“有保护的自主性”恰恰是华人教育传统中最稀缺,却也是很需要去实践的。就如上帝向人类彰显的爱——在边界中享受自由。

“你不做,哪知道什么是对的。所以,我一般会鼓励(孩子)去做。做了后,人才会有思考,等到一定程度了,人就能变得有担当了,有担当就会有责任感,有责任感就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了,这就成‘人’了。”

承认自我的有限性

除了强调让孩子承担责任,李牧师也提醒成年人正视自身的局限。作为牧师,他坦言自己也会疲惫、软弱,关键在于如何去面对。

李牧师主张以真实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不足,而不是掩饰。他说:“有缺点、软弱的时候,我们是盖住,还是真实地说出我的困难,让别人帮助承担一下呢?”

“我会不断查看我自己,我有没有爱身边的人?不能爱的话,那就是我累了。我就告诉他们‘我累了’,然后让我自己好好休息。当我有了爱,才可以爱他们。”

“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为别人的偶像,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。”当领袖或者长辈软弱、疲惫时,也正是年轻人需要成长之时。

在东亚文化中,承认“不能”会被视为失败,强调“为自己而活”,会被视为自私。但李牧师将其重构为责任伦理:只有承认自己“不能”,适度放手,他人才有机会成长。

恰恰是这种坦诚才能避免道德绑架:“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为别人的偶像,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。”

接纳他人的局限,共同成长

当一个人能坦然承认自己的有限,找到自己的边界时,也会尊重他人,更加宽容地看待他人。

李牧师说:“因为关系走近了之后,你就会发现有谁不软弱,谁不犯罪?你找不到一个人。”关键在于如何看见真实的自己、处理错误带来的后果,以及不在错误中迷失,相信上帝依旧能接纳我。

“承认我就是一个会错的人,我是蒙上帝恩典的人。正因为如此,我才能把恩典带给别人,我也没有资格去评说他们。”

他说:“如果越早发现自己软弱了,那就会谨慎。这叫‘对小罪有大敏感’。”

他总结道:“你要自己不真实,又如何教导下一代真实做人呢?”在他看来,健康的界限意识建立在真实的自我认知与对他人的接纳上。

“在祂的面前,人会越来越认识自己,越来越知道接纳他人,并做得更合宜,让自己少受罪。”李牧师笑着说。


立场声明

CT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CT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CT”的文章权归CT所有。未经CT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(010-82233254)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jidushibao2013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